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中,萧萧故垒李国文 罗贯中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

默认卷(ZC) 言教不若身教


第四十一回(下):赵子龙单骑救主

这是《三国演义》中最为家喻户晓的章节。

这一次江陵撤退,刘备全面溃败,“却说玄德引十数万百姓、三千余军马,一程程挨着往江陵进发。赵云保护老小,张飞断后”。曹操不傻,“操教各部下精选五千铁骑,星夜前进,限一日一夜,赶上刘备”,可以想象这十几万民众,被曹军精兵冲杀过来的那场混乱,“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接下来便是“赵云见(糜)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掩讫,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绰枪上马”。

在《三国演义》中,只有这个赵子龙武艺超人,忠贞不贰,无可挑剔,当得上“浑身是胆”这四个字的评价,应该是这部书中最为完美的人物。关、张、马、黄,都有其不足之处,独赵子龙,你挑不出一个不是。这一场戏,正面写其忠心赤胆,侧面写其英勇善战,最后,还写了曹操视线中的这位英雄。“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可留姓名!’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洪回报曹操。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曹操看赵子龙,是一个善将将者,在战场上对这位名将的实测,只见他奋战于千军万马,好比劈波斩浪,所向无敌;只见他冲突于重重包围,如入无人之境,英武神勇。他的威武,他的气势,压倒所有敢挡住他去路的敌人,他的英勇,他的强悍,令所有挑战者闪避三舍,躲之不迭。那曹操也是久经沙场之辈,能征惯战之徒,也情不自禁地赞叹赵云这一身武艺。如果他知道这员武将,还抱着一个孩子,那就将更为敬佩了。如果说,此时的曹操,敢高看自己的敌手,不愧识人之人,那么刘备心目中的赵子龙,“或谓备‘赵云已北走’。备以手戟摘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这就不但识人,更是既知人又人知的高手了。

识人,是一种睿智,是一种慧识,浊眼凡胎者多,一眼看透者少,而知人又为人知,则是一种真情,一种互信,那是很难得的心灵沟通,精神契合。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砍旗两面,夺槊三条,并非闲笔,古代冷兵器战争,多为贴身战,敌我厮杀,打成一团,旗就是敌我双方的识别标志,旗随主将,起指挥作用,旗倒自然主将阵亡。而槊,乃骑兵的重武器,于马上双手持之,极具杀伤力,这都在说明赵子龙浑身是胆,不但砍旗,打乱曹营部署,还夺得武器,以利继续战斗。

打到最后,怀抱阿斗,愈战愈勇,血染征袍,望风披靡,手下从骑,已无一人,孤单杀敌,并无退心。至此,谁能不为赵子龙在战场上那分勇猛无敌、赤胆忠心而动容呢?也许被救之人,并不值得如此舍生忘死,但救主行动的本身,却永远是人们所赞美的。人类若没有这种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精神,去援助那些处于困厄中,生命危殆,奄奄一息的同类,反而冷漠视之,不顾而去,和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呢?

携民渡江,刘备背了太大的包袱,这种农民式牵牛赶羊的大搬家,乃军家大忌。可刘备明知要吃大亏,而且败到如此山穷水尽地步,也不忍撇下追随他的百姓,径自过江而去。也许正是这种人格的感召力、仁义的凝聚力,不但百姓拥戴于他,将士忠诚于他,甚至千军万马的战场上,赵子龙为了他肯于出生入死,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单骑救主。说明此公精神上的不可小觑,正因为他的道德高度,才能被人拥戴,才能于屡败中崛起,才能以信义立足于天下吧?

《三国演义》这部书也在告诫当道者,言教不若身教,你说一千句漂亮的言辞,不如一个亲身垂范的行动,更有说服力。 点击进入整本阅读《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中,萧萧故垒(书号:11800)》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