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空《日本最伟大的家庭教育法》完整版免费在线阅读_空 空全集免费阅读

小说:日本最伟大的家庭教育法 作者:张振鹏 角色:空 空 日本最伟大的家庭教育法

空 空《日本最伟大的家庭教育法》完整版免费在线阅读_空 空全集免费阅读

    铃木镇一,1898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22岁时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立志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坚定信念,对孩子进行“天才”教育,培养出了大批的“天才”儿童。
    绪篇:认识铃木镇一
    铃木镇一于1898年出生在日本名古屋,他的父亲是铃木政吉,为人正直,酷爱钻研,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铃木政吉一直从事新产品的研究,并获得了21项专利。他这种对产品的追求和研究的热情以及努力的态度对铃木镇一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铃木镇一就是在小提琴工厂里成长起来的。小时候兄弟们打架时,常把小提琴作为打架的武器。对他们来说,小提琴只不过是一种玩具而已。
    考入名古屋市立商业学校后,铃木开始利用暑假在父亲的工厂里劳动。在此期间,他记住了小提琴从机械、手工、涂漆到最后完工的全部工艺过程,并深深感受到努力劳动的喜悦和幸福。但这时候,他还没有体会到小提琴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
    铃木对音乐的感悟是在商业学校毕业的前夕,恰好家里有一台装着把手、发条和喇叭的留声机。听的主要是艾尔曼演奏的休贝特作品《阿贝·玛丽亚》。铃木年轻的心完全被那种优美动听的声音所陶醉,被那种天鹅绒般的柔软曲调所震惊了。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去曾认为是玩具的小提琴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阿贝·玛丽亚》的旋律打开了铃木对音乐的憧憬之心。虽然他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着迷,但那种美感能力却在不断提高。
    于是,铃木从工厂取回了一个小提琴,用艾尔曼的录音带反复听自己好像已能听懂的海顿的作品《小步舞曲》,并在发音上下了一番苦功。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为拉好这首曲子,他每天练习。不久,总算拉出声音来了。他为自己在拉小提琴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而感到欣慰,不仅对小提琴也更加爱好,而且也对音乐更加热爱了。
    在一次外出旅游时,一位名叫德川的先生劝说铃木:“你与其在工厂劳动,不如正式搞音乐这一行……”但是,父亲却希望他协助管理工厂,铃木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最后,在德川先生的劝说下,铃木的父亲同意让铃木学习音乐。从此,铃木的命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第二年春天,21岁的铃木去东京接受安藤幸田的小提琴入门教育。他住在德川官邸的一间屋子里,这时候,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德川先生和许多来访者,如教物理的寺田寅彦先生,讲声学的现田琴次先生等,此外还有其他的学者和朋友。
    安藤幸田每星期给铃木上一堂小提琴课。此外,铃木还到弘田龙太郎先生家,请他教乐典或到田边尚雄先生的住宅,请他教音响学。
    就这样,铃木在东京生活了1年。随后,22岁的他跟随德川先生乘上了开往马赛的“箱根龙”号豪华船到世界各地旅行,并决定赴德国好好学习。
    后来,在谈到这段人生经历时,铃木先生颇为动情:“这并不是我自己开拓的命运,我总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向前进,这种力量就是德川先生的巨大爱心。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每天都为出国旅游、学习而奋斗。另外,总是教我成为淳朴人的托尔斯泰先生也给我指明了前进的航程。”
    在柏林住旅馆的3个月期间,铃木每天晚上走着去参加音乐会。从著名的演奏家到初露头角的演奏家,他都会不加选择地一个接一个地听他们的演奏,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恩师——克林古拉先生。
    克林古拉先生40岁左右,给人很亲切的感觉。他经常教铃木的不是技术,而是音乐的本质。他也不厌其烦地给铃木讲述关于人与艺术间的关系问题。能受到这种具有高尚人格的先生的亲切指导,铃木感到由衷的高兴。
    克林古拉先生的朋友也都是杰出人物,常常邀铃木去参加他们主办的家庭音乐会,这对铃木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学习机会。铃木对自己的演奏才能不抱什么希望,他并不想当一名演奏家,而是想懂得到底什么是艺术。克林古拉先生在这方面帮了他的大忙,铃木从那里学到了艺术精神。
    在柏林生活期间,铃木有幸被朋友介绍给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接触到世界第一流学者及其周围的杰出人物,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铃木毫不犹豫地把他的相对论作为推进才能教育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人人皆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无论他到哪里都会拎着小提琴。不论是巴赫创造的《恰空舞曲》,还是自己喜欢的其他曲子,爱因斯坦都拉得很出色。他的手指动作像流水一样轻飘,小提琴发出的声音非常优雅、温柔。这些都如实地、无言地向铃木表明,学习音乐将对人类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铃木在柏林学习了8年,他感觉,生活在这样的具有高度智慧和善良的人们中间是非常幸福的。以前,当艺术还没有得到发展时,关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只能从音乐中去找答案。这种艺术让铃木认识到了人生的价值,并给予了他工作的力量。
    音乐为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他开始了实践他的“才能教育法”的人生历程……
    才能教育的奇迹
    这些孩子既不是精选出来的音乐天才,也没有经过其他什么特殊的训练。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令全世界关注的奇迹呢?
    相信很多人都不曾看到过3000人同时进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但是,这种情形却真实存在过。在日本,从全国汇集而来的学生,按照从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规模,逐渐递增,最后达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会推向了最高潮。但又有谁能相信,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儿,甚至很多是三四岁的幼儿,并且完全没有经过统一的训练呢!
    恐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演奏会了。这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精彩演奏让与会的所有听众都深受感动,热泪盈眶——对如此众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感到惊讶,被那高超优美的音乐所感动。
    当然,这样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乐大师们。
    1955年的一个晚上,日本松本音乐学院等待着世界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合唱团的到来。在一个合唱队员无法置信,甚至怀疑是否走错地方的家庭宿舍式的小楼里,30名幼儿和小学生用小提琴拉起了巴赫创作的《落第协奏曲》。
    刹那间,合唱团的所有成员都显露出了非常惊讶的神色,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竟会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操作的小提琴中发出了巴赫创作的最难演奏的曲子,而且声音是如此的优雅。
    惊奇突然变成了强烈的感动。接着,孩子们又合奏了两三个曲子。然后,合唱团的指挥者达皮特教授说:“奇迹!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这回我想听一听前排小孩子们的独奏。”
    被点的孩子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拉了巴赫创作的协奏曲《协奏曲第一号E短调》,拉得非常出色。接着又点了第二个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个。她拉了维瓦特创作的《G·莫尔协奏曲》,也是同样精彩。
    合唱团的成员们对孩子们的演奏都感到无限的喜悦和激动。他们与指挥者都并排站在钢琴的旁边说:“让我们一起唱吧。”
    顿时,着装美丽的合唱队和优美的伴奏声让松本音乐学院破旧的大厅变成了盛大的家庭音乐会。
    另一个场景:
    1961年4月16日,在东京文京公会堂的舞台上,400名5~12岁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齐地排好了队。他们在等待着20世纪诞生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大提琴演奏家卡扎斯先生的到来。
    卡扎斯先生刚一进入会堂,当他看见舞台上排列着的400个孩子,他就激动地一面高高地挥着手,一面入座。与此同时,舞台上一齐奏起了《闪闪星星变奏曲》。
    “好!——好!——”
    这位年迈的巨匠一面惊叹地睁大眼睛观看,一面连连不断地流露出赞叹之声。当孩子们演奏起波巴鲁德和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时,他的激动之情达到了顶点。
    老先生被感动得哭了,眼里充满了泪水,话都说不出来了。演奏结束后,他给孩子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这是自己“亲眼见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动的场面……”
    数众多的、年幼孩子们的合奏,简直如同一人独奏的那样和谐。这些孩子既不是精选出来的音乐天才,也没有经过其他什么特殊的训练。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令全世界关注的奇迹呢?这个人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乐家铃木镇一先生。
    小提琴教育法的革命
    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让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
    铃木从德国留学回国以后,在木曾福岛生活了近3年。这时在松本的文艺界中产生了想在松本创建音乐学院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以声乐学家森民树先生为主提出来并加以推广的。
    森民树先生派人到木曾福岛去找铃木,希望他帮助创办松本音乐学院。对此,铃木回答说:“我对办音乐学院不太感兴趣,我在东京一直从事的是帮助那些艺术界的人们纠正其存在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我想做的是幼儿教育,也就是按照我的新思想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而不是去培养天才。通过多年的反复研究,我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所以,我打算今后致力于这方面的教育,如果赞成我的意见,我可以在这方面协助做些工作。”
    松本方面接受了铃木的条件,请铃木通力合作。在开始的阶段,铃木每星期从木曾福岛去松本一次。不久,他就在朋友的热情帮助下搬到了松本。
    就这样,铃木开始以松本音乐学院为中心开展起了他的才能教育运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才能教育支部。无论是总部、还是支部,全都是免试招生,接纳任何一个想学习的孩子。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经过不断的努力都可以发展成才。
    铃木才能教育的方针是,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让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老师们都按这个方针,力图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的人。
    在铃木看来,实施才能教育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促进纯洁心灵的发展。
    铃木的才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轰动了美国。1964年,铃木先生率领自己的学生一行19人赴美国进行了3星期的巡回演出,被美国媒体评价为:“铃木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接着,全美也掀起了才能教育运动,并且比日本开展得更为广泛和深入。
    要知道,在此以前,美国普遍认为,小提琴的学习必须到八九岁才行,否则就不可能学好。在亲眼看到了包括2~5岁在内的日本孩子们竟能演奏出难度如此之大的巴赫二部协奏曲的情景时,美国人十分震惊。
    日本国内,在铃木等人的共同努力倡导下,才能教育也开始超越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向传统教育渗透了。抱着“每个孩子能力的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从1948年开始,铃木先生在松本市郊区的小学尝试用“铃木教学法”进行国语教育,对一年级一个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3年的实验教育。
    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大家都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学过的东西,而且每天逐渐增加训练内容。通过每天的训练,在国语方面,当一册学完时,每个孩子都能合上书背诵如流,并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当然不考试,也不留作业,只是每天让孩子们写日记。做算术也是同样,每个孩子都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写出答案,通过充分的重复训练都能愉快地进行能力开发。
    在实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的确没有出现过一个孩子掉队,甚至连3个数都数不清的孩子,竟会变为发挥出色才能的孩子。但是,这个现实并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而且还因为它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
    为了把才能教育法进一步发扬光大,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在书中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点:
    1.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会提高;
    2.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3.若在幼儿时期培养能力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
    4.生命力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原动力;
    5.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6.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
    7.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8.教育培养能力,只教不能培养能力;
    9.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能力与遗传无关
    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很多父母经常会这样说:“我的孩子学习这样差,而人家的孩子却学习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孩子的父母都毕业于名牌学校,有好的遗传因素,而我就只能是认命啦!”
    对此,铃木抱怀疑的态度,并不断开展实验性的教育,从而增强信心,由此得出了如下结论:
    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所有孩子因为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影响而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这就是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例如,生于大阪府的孩子,由于每天受父母大阪口音的熏陶,他们都掌握了大阪语的抑扬顿挫和速度,能流利地说出大阪语。他们的大阪语言之所以运用到如此流畅的地步,是因为他们是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培养的。在大阪的孩子们都具有掌握大阪语言的能力,但在自由运用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与遗传毫无关系。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遗传这种观念会严重束缚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人们之所以往往把能力归结为遗传,是因为能力法则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教育法不是根据能力法则来实施的,对孩子们开展的是与能力开发无关的教育。孩子受教育既然离不开环境,那么才能教育就应该在早期实施,可能的话,最好从零岁开始。
    铃木认为自己的能力开发比较晚。因为不当的培养方法,让他在自己的能力提高上确实蒙受了重大损失。但他没有失望,他认为,不管年龄大小,以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努力必然会提高自身的能力。
    有人曾问铃木先生:“我的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对他进行才能教育还能行吗?”对此,他的回答是:“我是从17岁开始接受才能教育的。从我自身的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可以接受才能教育。重要的是要从幼苗开始精心培养,直到开花结果。”
    铃木认为,在人的能力上根本不存在特定素质这东西。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族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所以对孩子的影响也绝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也一定会迥然相异。
    在铃木看来,心灵、感觉和性格都是能力。这些能力是可以用一种教育方法去培养的。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个道理,铃木几乎花了毕生的精力去探讨它,并且用音乐教育的实践向社会表明:“任何一个孩子都有通过音乐达到高水平演奏能力的可能。”所以,他希望人们不要脱离本质东西,而只忙于探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的“特定素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在《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中有这样一节内容: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遗传学家肯定会说:“莫扎特是接受了优良遗传因子的人。”但是,正因为遗传因子的优良,我才断言说:“莫扎特可以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而保证他成为好苗子的人们将会怎么说呢?
    下保证的人是在得知莫扎特在音乐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才下保证的,并不是在出生时就知道了遗传因子的优劣而下保证的。当看到结果后才判断“这是个好苗子”,如果这样做遗传保证的话,恐怕谁都会做吧。
    如果你担保莫扎特是个好苗子的话,那么我相信,是可以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的。好苗子应是适合环境的灵敏度和速度都出色的人。正因如此,才能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我是这样认为的。
    无论怎么想要把他变成音盲,如果苗子不好,便不能迅速而敏感地适应环境。因此,要想按照预想的那样,将其变成世界一流的音盲,也要花相当大的气力。但是,由于莫扎特是个好苗子,我坚信要使他变成世界第一流的音盲,通过教育是能够办到的。
    也就是说,当莫扎特还是个婴儿时,每天当他哭泣时,就让他听跑调很厉害的唱片,如此教育的话,那么到五六岁时,就会将他培养成一个唱歌跑调很厉害的孩子了。由于遗传赐予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先天条件,所以会产生出惊人的音盲状态。
    人们早就谈论素质的高低,但却不是通过对出生不久的幼儿进行测试而得出有没有素质的结论,而是等孩子长到四五岁甚至更大一些时,待看到他们身上具备的能力后,才能定其素质的高低。
    所以,当开始被称作神童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一个“平常人”时,人们就会说“他的素质本来就一般”。相反,当小时候不大起眼的孩子,日后发挥出很出色的能力时,人们则又会说“天才有各种类型,那个孩子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天才”。
    这也就是说,就人的才能而言,人们往往只看成长的结果,将其与遗传联系起来,并据此判定先天的优劣。
    我认为,先天也好,遗传也好,说到底,这应该只指身体的生理条件而言。这方面的高低优劣,确实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文化方面能力的高低却是无法了解的。
    因为婴儿时文化方面的能力,父母既无法用语言去教,孩子也不能有意识地去学,同时,从孩子出生开始到两三岁这段极短时间里,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要为其创造适应环境的条件,以便早期感知所处环境的一切。
    这就是铃木所说的能力培养法则,它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总之,莫扎特也好,贝多芬也好,巴赫也好,不论是谁都可以变成音盲。只要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断言,音乐素质不是天生的,而且也没有天生的天才。另外从反面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铃木把几个无可救药的音盲家长所生的婴儿培养成了具有卓越音乐才能的人才。
    到底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适应环境条件会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
    什么是才能教育法?要想弄明白这一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能力。在《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中,铃木先生表达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适应环境条件会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谁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从这点来看,能力得不到培养的原因有两个:一,存在着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环境条件;二,没有促进旺盛生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的环境。
    人的生命力即人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本能的冲动,它只有通过锻炼,本来面貌才能得以体现,能力才会产生。
    很多人都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比刚出生的其他小动物显得软弱。婴儿一个人不能站立,也不能够自己去吃奶。育儿时,需要更多的照料,据此,有人得出了人的生命力软弱的结论。
    铃木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处于软弱状态的婴儿,反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当母亲一时忘记喂奶时,婴儿就急得哭叫着要奶吃。仅就这一点可知,婴儿是想以旺盛的生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婴儿越是幼小,他的生命力就越强大。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直接的生命力相应地就发挥不出来了,而只能靠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应该被开发出来的能力也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所以,铃木认为,幼年时期的旺盛生命力决不能抑制,而一定要通过锻炼不断提高能力,这一点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不能简单地说因身体虚弱而严格锻炼,如果是这样,生命力就会受到抑制,只能产生“健壮”的机体。
    在铃木所教育的学生中,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子,父母希望通过音乐给这孩子带来一点光明。当时,铃木想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不知怎么指导才好,所以没有立即表示同意。到了晚上,铃木突然觉得有了头绪:“对呀!不妨先使自己处于盲人一样的状态。”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从椅子上站起来,关上了电灯。
    顿时,屋里一片漆黑。铃木想,在黑暗中,孩子应该以什么作为行动目标呢?怎样才能给他提供行动的线索呢?他边想边摸索着从箱子里取出小提琴和弓,轻轻地试拉起来。在拉琴过程中,他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自由,在黑暗中,弓和弦及间隔位置都清楚“可见”。
    于是,铃木确信,不用眼睛,只要把小提琴和身体融为一体,黑暗中的弓柄就会“看得见”,这就是孩子学会拉小提琴的重要条件。
    很快,训练拉小提琴的计划开始了。孩子用手拿起弓柄,用弓顶住手指,使弓上下左右移动……仅“掌握”弓的训练就进行了好几十次。他在这十分艰苦的磨练中,孩子增强了对弓的感觉,终于“看见”了弓和弓柄。
    在此基础上,孩子开始学拉小提琴。一年后,经过令人十分感动的努力,这个孩子与普通的孩子一样,也能拉出各种各样的曲子了。
    因此,铃木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观察或判断事物的能力,不是眼力,而是作为开发整个身体能力的内心感觉。眼力只不过是培养人的内心感觉的一部分而已。
    一个人只要有生命,他就有开发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即使身体及其他感觉器官有缺陷。但是,在孩子生命中还蕴藏着不断弥补其缺陷的各种能力的可能性,如果这个可能性引发不出来,那就是教育工作者的无能。
    才能的巨大作用
    能力就是本身所具备的才能,不论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只要是实际的能力,不管做什么它都会作为生命的机能在起作用。
    铃木的才能教育运动开始于1945年,起初是想在音乐方面证明“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铃木认为,要教育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某种高深而优秀的程度,就要让孩子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由此而获得的优秀能力,一定也在其他方面反映出来。
    每年,各种才能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共有1300名左右。其中,在小学生里演奏高等科所学曲目,即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意大利协奏曲钢琴的学生大约有500名。
    这些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是怎样的呢?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同样非常好,他们几乎都是班里的班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小学生们,在学业上也会发挥出不凡的能力。
    另外,一项对幼儿园的才能教育训练班毕业幼儿6岁进行的智力测验的结果让人吃惊,他们平均的IQ智商数都在160左右,而适龄智商应该是100。因此,铃木认为,能力和智商二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相关性。他说:“能力就是本身所具备的才能,不论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只要是实际的能力,不管做什么它都会作为生命的机能在起作用。”
    铃木举例说,当问孩子“知道吗?”时,孩子回答“知道。”当问他们“会吗?”时,就回答:“不会。”像这种情况都不是能力,知道什么叫亲切,但是不能做到亲切待人时,也不能说是具备了这种能力。
    一个人即使有很多知识,但是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这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真正的能力。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仅仅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是不能判断“是否有能力”的。在这一点上,具有演奏小提琴和钢琴方面实际能力的孩子,学校的成绩确实可以说反映了“真正的能力”。
    因此,铃木指出,那种既从事音乐工作,却又说“并不特别想当音乐家”,只要拉得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是错误的。既然要从事音乐工作,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方法愉快地培养出色的能力,那么音乐教育对智能也起不了多大影响。不论是谁,只要肯努力,已培养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在其他领域发挥出来。
    孩子成才的意识
    一心一意培养孩子的能力,正是父母和老师实施才能教育的基本态度。期望急功近利的教育绝不是才能教育。
    很多父母都提倡要培养孩子能力,而且这样的父母也在逐渐增加。这的确令人高兴。但是,在培养能力方面也夹杂着一些非常错误的观点,其中有的观点也会让人大跌眼镜。
    有一天,一名学生的母亲访问铃木。那个学生热衷于练习,他的音乐技术和感觉都掌握得很好。
    “老师,我家的孩子能成才吗?”铃木听他母亲这么一问,便笑着回答:“不,成不了才!”他母亲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回答,一下子愣住了,但经过铃木先生详细解释才明白过来。
    铃木说:“‘能成才吗?’这话里边包含着如果成不了才就算白费劲了的意思。这种观点在现在的许多父母头脑里已形成了一种思潮。如果抱着成才就让他试试看的打算是不可能正确培养孩子能力的。
    “比这更令人担心的是,父母与孩子不能心连心地相处在一起。父母期望孩子成名成家和出人头地的心理,从坏处讲隐藏着‘我家的孩子能顶用吗?’‘有指望吗?’的意思。这种自私贪婪的心理是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
    最后,铃木对有这种心理的母亲说:“你的孩子不是要变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应该成为高尚的人、心灵美的人。作为父母,应在这方面多关心孩子就行了,如果这样精心培养,就会使孩子前途无量。不然,就会使孩子误入歧途。”
    所以说,一心一意培养孩子的能力,正是父母和老师实施才能教育的基本态度。期望急功近利的教育绝不是才能教育。家长丝毫不应该有通过培养使孩子成名成家的那种思想。
    因此,当提到才能教育时,并不是希望家长把孩子送进英才教育机构。英才教育机构只不过是使跟不上学习的孩子纷纷掉队,只选出易教的孩子加以训练。英才教育的想法是“只培养特定的孩子”,而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得到培养”。作为家长,应尽量避免把孩子送到英才教育机构中去培养。
    环境影响孩子的能力
    幼儿顺应环境的能力强得惊人,顺应环境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生命机能反应乃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本能。
    从古时候起,日本就有训练黄莺发出优美叫声的方法。这对铃木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从野生的莺巢中捕捉幼莺回家,当幼莺会吃食后,让它练习啼叫。日本人的做法是将能发出美声的黄莺借来,放到被捉回的幼莺的旁边,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幼莺听黄莺每天啼叫。并让幼莺模仿那个黄莺的叫法,尤其要注意不要让它听野马的叫声,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这是最初的训练,也是最重要的训练,是以后的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在一个月之内,黄莺在幼莺的旁边每天叫,幼莺则默默地听着黄莺发出的优美的音色。幼莺在这样的顺应过程中,其生理上、机能上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实际上,幼儿顺应环境的能力强得惊人,顺应环境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生命机能反应乃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因此,趁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大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将会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终生难忘。
    通过黄莺的例子,可以看出生物形成能力的规律,说明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赖生命力发挥作用,使自己适应所处环境来逐渐形成并掌握的。
    人的孩子在狼群里被狼养育着,并在那儿长大,因而形成了狼的生态习性。这都验证了适应环境而生存的自然法则。
    这一事实,给人以许多启示和教益,即地球上的所有孩子们,是如何保持并延续各自生命的,每个人是如何发展成长的。它深切地告诫我们,应该丢弃以往我们一直认为不管人的思想、灵感、智慧还是行为都是先天决定的这样一种观念。
    人们把由狼的生活世界回归人类社会的“狼孩”判定为白痴。这种认识是把她们与人类社会中的孩子相比较来说的。事实上,狼孩身为人类的孩子却适应了狼的生活,这从作为人的孩子的角度看,她们却又确实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天赋。她们作为人要是处在文明社会的良好环境里,无疑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成长。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定。但不管多么顽固不化的“天生论”者,他都不可能把狼孩四肢走路、用嘴叼东西、喜欢吃生肉、夜吠,以及虽为女孩但她的肩部、胸部却长着长毛的这些事实说成是天生的。
    现在,世界上的多数孩子并没有被扔到狼群。但从孩子们的能力并非是天生的,而是由所处环境造成的这种角度看,那么现在世界上的孩子或多或少的同被扔到狼群的孩子一样,在生活成长上都受到了损害。而当人们看到他们这种受损害的形象后,却把它说成是天生的,这就是个天大的错误。
    铃木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特定的素质,许多事实都证明,环境的好坏,严重影响着能力的高低。更何况,如果孩子长到五六岁以后,就更没办法去测量先天素质的高低了。
    所以说,把人的素质归结于先天的高低是非常荒谬的。从铃木多年来对众多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经验来看,世界上不存在诸如音乐素质等的所谓特定素质。所谓人的先天素质就是既能够把人培养成音盲,也能够把人培养成狼。
    可见,所有文化方面的能力,完全不是靠遗传因素从人体内部产生出来的,而是适应外部环境条件后,在人体内部培养起来的。如果说因遗传而造成人的素质优劣的话,那只是获得能力、形成能力水平的高低,也就是适应环境的水平和速度的快慢而已。
    培养好孩子离不开家庭
    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除此之外,没有比家庭再好的条件了。
    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在生命的作用下,将会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任何孩子的培养都离不开父母,零岁婴儿的教育自然是从父母创造出的环境中开始的。
    铃木认为,培养孩子的能力是地球上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除此之外,没有比家庭再好的条件了。
    孩子的身体在生命的作用下迅速发育。同样,孩子的所有能力也是在生命的作用下,在家庭成员的相互接触中不断提高的。
    婴儿在与家庭成员的日常接触中不断理解人的心情,增强感觉,并掌握习性。他分不清善恶美丑,只有通过家庭日常活动,他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
    所以说,为了尽量把孩子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应该是欢乐的、充满爱心的,这是首要的条件。父母要创造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环境,这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铃木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或“固有素质”的说法都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对此,大脑心理学这一新的学说也作了说明,认为刚出生的婴儿脑子里就好像一张白纸,空空的,在以后每天生活的刺激下,脑细胞才逐渐联结起来,于是就形成了能力。
    每一个孩子的能力都是通过适应环境条件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论是出生于西方国家还是出生于东方国家的孩子,无论是出生于非洲国家的还是出生于澳洲的孩子,他们的能力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培养的。进而,在这些国家的各个地区又有不同类型的父母和家庭环境,他们培育着与这些环境相适应的千差万别的孩子。
    父母应该知道,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因果,孩子的培养也是这样。在良好的环境里会把孩子培养成为善良的、感觉敏锐的人;而在恶劣环境里会把孩子培养成为邪恶的、感觉迟钝的人。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很难创造出那样良好的环境来。”事实并非如此,只有愉快的、温暖的家庭才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最佳环境条件。否则,就谈不上什么优越环境了。外表上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家庭不能算作是一个能培养好孩子的家庭。
    从孤儿到世界音乐大师
    对年轻人来说,通过接触优秀人物会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灵魂,进而升华自己的感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格的形成上,这是最根本的条件。
    根二是铃木先生的学生,他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音乐家的故事,是铃木“才能教育法”最成功的实证之一。
    1962年,在德国柏林留学的根二给铃木先生写了一封令人惊喜的信:
    敬爱的老师:
    我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地方。您从前住在柏林的什么地方?这地方好像什么时候梦见过似的……来后觉得有一种亲切感。柏林大街上的建筑物新颖别致。来后虽感到有点孤寂,但也感到这里与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的人们高尚而有礼貌。
    我昨天参加了考试,获得了柏林交响管弦乐团小提琴首席演奏家称号。乐团的指挥者是弗里克塞,在德国他是与卡拉杨、库贝利克并驾齐驱的人。现在我担心的是,我能否胜任这项工作呢?
    祝您健康!
    衷心爱您的根二
    1962年9月
    根二的来信让铃木先生又惊讶又高兴。自日本开始有西洋音乐以后,铃木做梦也没想到日本人能在欧洲获得如此殊荣。人们深知柏林交响管弦乐团的实力。要想获得此殊荣须具备如下条件:一,具有很高的音乐灵感;二,具备很高的演奏水平;三,具有很高尚的人格。三项条件缺一不可。人们公认刚过30岁的根二就已经具备了上述条件。正因为如此,他才战胜了欧洲众多的候选者而被中选。
    根二专心走的这条艺术之路,正是一条为所有优秀艺术家们所崇敬的道路。他的父亲原来住在滨松,铃木在名古屋时曾指导他学拉小提琴。昭和初期,因铃木迁居到了东京,他们全家也搬到了东京,其目的是他们想让根二跟他学琴。
    3岁时,根二在铃木的学生们于东京日本青年馆举办的演奏会上,用小提琴进行了演奏。在这当中,根二拿着小提琴,在他父亲吉他的伴奏下,演奏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演出后的第二天,某大报纸在社会版面上刊登了根二演出时的大幅照片,以《天才儿童出现了》为题,进行大肆报道。
    在根二尚不懂事时,拉小提琴可以说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当时他还谈不上对琴喜欢不喜欢。这如同日本孩子学日语那样,它与所谓喜欢不喜欢毫无关系。他是每天听着音乐唱片长大的。
    战争期间,根二的父母相继去世了,铃木先生一家收养了他。来铃木家以前,根二在洪松生活了3年,此间他每天在叔叔的酒馆里帮忙干活,这3年的环境,大大改变了他的成长方式,他常常会有些令人不满意的行为。于是,铃木家里有人开始抱怨他。面对这种情况,铃木与家人商量,认为不应抱怨他,而应该更加有礼貌,行为更加高尚,努力创造一种环境来影响他。相反,如果大家一味地抱怨和责备他,那么就会使他的人生误入歧途。
    就这样,过了一两年。此间,根二已经和铃木家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了,过去3年养成的不良习惯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完全成长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孩子了。
    铃木先生在德国留学时体会到,对年轻人来说,通过接触优秀人物会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灵魂,进而升华自己的感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格的形成上,这是最根本的条件。
    出于这种想法,他为根二选择了老师,也就是他所敬重的关屋光彦先生夫妇。征得关屋先生的同意后,铃木让根二去他家学习,并请他的夫人续子教他英语。当后来确定他留学法国后,又请关屋先生教他法语。就这样,根二得以长期接触到关屋夫妇美好高尚的人格。这对根二一生来说,也是最大的幸福。
    根二与健次小林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互称对方为“阿健”、“阿根”。有一天,铃木收到日本广播公司松本广播电台的邀请,希望去参加广播演出。这是一次好机会,铃木便考虑作为一种演奏能力测验,让他俩去演奏都未曾拉过的曲子——维瓦特的《E短调协奏曲》。铃木了解他们的能力,问题在于,他们在那短短的时间内能否记住曲子并掌握演奏的技巧。
    在经过短时间的练习后,他俩信心十足地去了广播电台,但他们并没有把乐谱带去,结果演出大获成功。
    可以说,在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方法上,铃木倾注了最大的精力。乐谱只不过是为便于记忆而准备的参考材料,对自幼就在这种培养方法下长大的根二和健次来说,他们想都没想过把乐谱带到播音室去。
    不言而喻,根二和健次都不是经考试录取后培养的。铃木认为,这种惊人的能力并非只存在于特殊人的身上。什么样的培养方法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根二和健次只不过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
    为了让根二的才能进一步发挥,在他19岁时,铃木先生决定送他去国外留学,并拜著名的音乐家艾爱斯克先生为师。半年后,巴黎音乐学院举行了毕业考试。根二仅半年就毕业了。对任何人来说,获得巴黎音乐学院毕业证书都是值得庆贺的。
    而后,根二在第一次拜望艾爱斯克先生半年之后,正式拜先生为师了。在这位大师去世前的两年间,根二一直得到他的指教。根二从这位艺术大师身上获得的宝贵教益之多是人们难以想象到的。
    两年后,根二虽失去了艾爱斯克先生,但他已成为可以自己选择导师的青年了。他自己选择的导师是阿尔沃尔·格留米奥先生。这位导师是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校的教授,而且在举办演奏会和录制唱片方面,是当今欧洲公认水平最高的小提琴演奏家。根二深为格留米奥的高超演奏水平所折服,认定自己的导师非他莫属。
    一直以来,格留米奥都说自己有两个最优秀的弟子。这两个弟子都是日本人,而且都是小时候跟铃木学习过的。这两个人一个就是丰田根二,另一个是在1963年慕尼黑国际音乐竞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志田登美子。
    生命力有巨大的力量
    支配着人的一切的生命力一旦适应了环境条件,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铃木认为,才能教育既是对生命进行的教育,也是对旺盛的生命实施的教育法。
    在铃木众多的学生中,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的6岁女孩。她右半身活动不便,而且右眼斜视。拉第一首曲子时,每当拉到结尾,她右手都控制不住,弓子都会脱手飞出去。
    指导这个孩子的老师对此感到很头痛,于是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铃木。当时,铃木只回答了他一句话:“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孩子改过来为止。”
    于是,那位老师重新振作起来,坚持不懈地继续每天训练女孩拉那首曲子,女孩的母亲也不辞辛苦地为她捡弓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师和母亲的巨大爱心和孩子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女孩右手的活动慢慢发生了变化,再拉那首曲子时,弓子不再飞出去了。半年后,她就会拉《闪闪星星变奏曲》了。
    通过这半年的艰苦训练,孩子的手有了力量,形成了能力。依靠孩子、孩子的母亲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原本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在坚持不断的练习中变成了可能。这是肉眼看不见的一点一滴累积的努力培养了孩子新的能力,最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能力。
    当铃木对他们付出的艰辛表示慰问时,孩子的母亲说:“孩子希望能拉小提琴,哪怕只拉这一首曲子。由于老是把弓子弄掉,有时我把弓子紧紧绑在孩子手上……托您的福,这样坚持练下来,现在已能拉一首曲子了,孩子也很高兴……”
    让人兴奋不已的是,事情还不止于已能拉一首曲子。随着不断的练习,女孩右眼的斜视也逐渐矫正了过来,而且原来活动不便的整个右半身,也逐渐能正常活动了。
    就这样,这个女孩的小儿麻痹症被彻底治好了,她终于恢复了健康。为能拉一首曲子所付出的努力,拯救了一位少女。
    可见,支配着人的一切的生命力一旦适应了环境条件,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少女,通过拉小提琴促使了她的残疾身体的活动,通过对乐谱的记忆促使了她的大脑的活动——正是因为她有了这种必要的身心活动,才诱发出了她的生命力,并使它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
    为了能让生命成活下去,就有了人的“物”——肉体。所以,尽管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运动身体,但对身体本身的呼唤是无济于事。只有对“生命”的呼唤才能使身体机能发生一些变化。
    与生命力发生共鸣的能力就是作为人生存的实际能力。只有培养出这种实际能力,才会让孩子在各个领域里都能发挥出卓越的力量。
    生命是在不断追求融洽和共性的。为此,就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优秀的老师。否则,用不了多长时间,生命就会去追求与恶劣的环境、恶劣的老师的融洽和共性了。
    所以,铃木认为,一定要非常重视旺盛生命力及其活动,从小就要开始不断努力把这种生命力转化为能力。这样一来,人的生活道路才不会中断。
    让孩子接受高水平的教育
    不能根据孩子长大后的情况来谈论“这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一定要丢弃这种思想。要尽量让孩子们接受现代最高水准的教育。
    有人问:“能力能培养到什么程度呢?”铃木认为,要能达到当时那个时代文化能力的制高点。对此,他还进一步论述:
    在整个大自然环境中,人一定要与大自然的各个方面产生关系,并取得协调发展。
    爱因斯坦、歌德、贝多芬这样的人物,如果出生于石器时代的话,大概只能被培养成为具有石器时代文化能力的人。
    与此相反,如果石器时代的幼儿由现在的我收养教育的话,大概不需要多长时间,那幼儿将会被培养成为能演奏贝多芬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的青年。如果把今天出生的孩子拿到5000年以后的社会里进行培养的话,那么就会变成5000年以后社会的人了。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时代的文化环境是所有人共有的。如果从欧美或东方或从国家、地区、市县村和家庭方面来看,围绕个人的文化环境是各种各样的。不论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获得良好的文化环境。说得极端一点,现在的日本人即使居住在山区里,也可得到那样的文化环境。
    人与大自然间的协调,不单纯是与自然间的交流。正如有石器时代的自然、古代的自然、农业的自然、工业的自然那样,对人类而言的自然环境也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
    我们都已知道,关于狼孩的故事,我们不得不惊讶,人的孩子就是具有如此大的可塑性。因此,出生在西方各国的孩子、出生在东方各国的孩子以及出生在非洲各地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分别适应各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文化。即使在这些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里,因为每个孩子父母的情况千差万别,所处的环境好坏也不尽相同,其成长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因,就会没有果。人的形象的好坏、心灵的美丑、感觉的不同等,全都是生命力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铃木反复强调一点,就是不能根据孩子长大后的情况来谈论“这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一定要丢弃这种思想。要懂得一点,孩子被自然所赋予的是个未知数,他们身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论先天的优劣,都要精心培养他们。只有如此,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幸福,给人类带来明天的希望。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切文化性的自然环境都好,其中有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有公害、自然破坏之类的东西。重要的是社会上的那些英才们已从过去那种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为文化性的自然环境贡献了力量,增加了新的光彩。
    所以,铃木先生劝告父母,要尽量让孩子们接受现代最高水准的教育。
    别让性格阻碍孩子的能力
    当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现实生活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时,他原有的那种直爽、乐观、开朗、温柔和刚强的性格得不到体现,反而出现了与原有性格不太一致的不良性格。
    人们经常这样议论:这个孩子的性格直爽、开朗,那个孩子性格孤僻、忧郁等等。铃木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性格就是能力。
    铃木坚信,孩子一生下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直爽或孤僻的性格。所谓的性格,很明显是在孩子们的生命力顺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换句话说,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生存能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
    性格直爽的人和性格孤僻的人,在现实生活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性格直爽的人,很容易就能被他人所接受,社交活动范围也非常广泛,有走向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如果性格孤僻,社交活动的范围就会狭窄很多,做任何事情都不愿与别人直接配合处理,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走向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一直处于关闭的状态。
    可见,性格也是处理一切事情的能力。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性格直爽,而有的孩子性格却很孤僻呢?实际上,这些不同的性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独创出来的。
    铃木认为,当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现实生活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时,他就会总觉得自己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很难去适应。结果就会让孩子原有的那种直爽、乐观、开朗、温柔和刚强的性格得不到体现,反而出现了与原有性格不太一致的不良性格。
    所以说,性格本身多少都会有些改变,而且会不断地改变。例如,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一旦变化,他的性格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这种性格的变化是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一般说来,父母都指责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并希望他改正。但如果不反复正确地加以引导,他的坏习惯就不易改变。另外,当能力还没有培养出来时,不管怎样告诫他,难以纠正过来。
    对与现实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孩子来说,应该采取使孩子心情舒畅,易于接受的办法来进行教育。如母亲对孩子说:“不妨再来试试看,多反复几次就会适应的呀!”这种办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父母也应该对孩子的优点予以表扬,只有发扬优点才有利于克服缺点,使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事情自然也就好办多了。
    做事要从易到难
    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从简单的、会做的事做起,不断地反复训练,总有一天,孩子会感到容易,这不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自信心的培养。
    铃木认为,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从简单的、会做的事做起,不断地反复训练,总有一天,孩子会感到容易,这不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自信心的培养。铃木把初级阶段的指导方法要点作了如下归纳:
    从少量的、会做的内容开始;
    经过训练,内容达到运用自如;
    把运用自如的内容中不正确的部分纠正为正确的;
    注意不断培养能力;
    再增添少量同等程度的内容;
    完成的速度出现差异(能力开始萌芽);
    要把前面学过的内容和新内容结合起来训练;
    要不停地训练,使前边的内容学得更好,新的内容得到纠正;
    前面的内容要学得更加熟练(培养能力),新内容达到灵活运用;
    在实现的基础上,再增添新内容。
    通过上述指导方法反复训练,就会让孩子总感到一点儿也不难,随之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在训练过程中已经掌握的能力,进入新的阶段时,并不是说不需要了。例如,人的身体能自由操纵自己的手足,而手足则能进行更复杂、更微妙的动作。
    孩子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它与人的发育过程一样,是逐步提高的。父母和老师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一般孩子到五六岁时,都能熟练掌握4000左右的词汇及其语言自由表达的能力。这是因为在孩子记住的词汇上不断增加新词汇,并通过每天训练自然而然地掌握其全部内容。
    孩子的能力一旦提高,就必须增加新词汇,其速度也要逐渐加快,而且每天要讲述掌握的全部词汇内容。这就是所谓的训练,铃木把它命名为“加算式训练法”。这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
    铃木在教育孩子学音乐时,不管是弹钢琴还是拉小提琴,都是让孩子每天在家里一边听已经学过的5支曲子的标准录音,一边反复练习。因为都是已演奏过的曲子,所以孩子们都能看着优秀的曲本愉快地弹钢琴或拉小提琴,都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出色的演奏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练习新曲子。
    与以上指导方法相呼应的,铃木也总结了能力训练方法:
    1.给他们几次同样难度的内容,用处理的速度和完成的好坏程度来判断孩子能力发展状况;
    2.若能力掌握熟练的话,再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3.能出色地完成已经学过的内容后,要为培养其他才能,提高应用能力以及下一步的处理能力做好准备;
    4.教育者若以推进教学计划为目的,那必然会失败。换句话说,只有在注意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推进教学进度;
    5.若有更好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应用能力的话,那么必然会产生能力的飞跃,指导者的作用就在于是否注意到这种飞跃,是否推进了与这种飞跃相适应的教材改革。
    这些培养能力的要点不光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否则人的更大能力就得不到发挥。这是铃木毕生所获得的能力开发的核心所在。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才能教育,首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他取得的成绩经常予以表扬,同时不断增加新内容,以促进孩子的上进心。
    经常与孩子谈心
    父母不要只听孩子的话,还要与孩子“交心”,这样孩子和父母才能共创一个共享快乐的世界。
    现在,能够耐心地听孩子说话的家长越来越少了。经常看到有的父母当孩子靠近而不得不应酬一下时,就会说出“不善于同孩子打交道……”之类的话,说完就急忙躲开了。还有很多父母,也不主动与孩子面对面交谈,而是在看报纸或电视的同时,随声附和地聊上几句。可见,很少父母能够面对面地耐心地听孩子说话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的父母无奈地说:“孩子有什么话也不跟我说,我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另一方面,孩子也抱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讲明白。”或者“父母只说他自己想说的话,可我想说的话,他们都不听。”这种令人痛心的事态还在蔓延之中。这种事态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从幼儿时期开始的。
    对此,铃木建议,父母不要只听孩子的话,还要与孩子“交心”,这样孩子和父母才能共创一个共享快乐的世界。如果父母只是以“听你的”、“陪伴你”的姿态出现,那么就会让孩子感到有一堵“墙”而不能越过它,从而就会形成得不到父母理解的心态。
    很多父母与孩子打交道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与孩子交心的缘故。如果父母能与孩子交心谈心,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快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父母和孩子就会处在一种没有“墙壁”、“互相理解”的安全感之中。如果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体验的话,那就决不会出现父母与孩子断绝关系的现象了。
    所以说,父母只有把耐心听孩子的话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能慢慢地看清楚孩子的世界了,并能从中发现乐趣,进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要懂得表扬孩子
    要想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给予孩子具有希望的表扬。
    人一旦有了积极性就有了干劲儿,但积极性并不是从外界可以注入的,而是从人的内心迸发出来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它与干劲是紧密相连的,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呢?
    铃木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给予孩子具有希望的表扬。在教学过程中,他对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说:“拉得不错呀!要是克服了缺点……”也就是说,最好是采取幽默的方法,首先要表扬。
    对孩子们来说,老师或父母如果对表现不好的地方只是一味地指责,而对表现好的地方视而不见,连声“挺不错的嘛!”都不肯说,这会让他们感到非常难堪,从而孩子的干劲儿也就没有了。
    铃木建议父母,除了表扬以外,还要明确指出孩子不足的地方。这样既能使孩子改正缺点,又会促使他做得更好。当孩子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时,就加以表扬也是应该的。同样的道理,在幼儿牙牙学语时,不管嘴里说些什么,没有一个家长会指责说:“那嘴是怎么张的呀,声音高或声音低啦……”等等。可是,对于起初拉不好小提琴的孩子,当他练习得拉得很好时,家长却不仅不表扬,反倒还找茬儿挑毛病,孩子的积极性又怎么能够被调动起来呢?
    “孩子,与过去相比,你现在拉得已经相当不错了呀!再加把劲儿,一定还会拉得更好,你一定会让老师大吃一惊的。”铃木希望家长多用这些鼓励的话来激励孩子的积极性。
    铃木认为,表扬孩子的目的是要让他从“要求他做”变成“要让他想做”。所以,父母应该在给予孩子希望的表扬方式上下些功夫。“呵,拉得挺不错呀!”就这么一句话,孩子就会变得令父母想象不到的高兴,就会充满自信和热情,于是积极性也就产生了。
    不要因为无能而烦恼
    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但能力的大小与教育的方法有关,不管谁都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但其能力大小则与自己努力正确与否有关。
    当年,铃木在到德国留学后,经过努力,终于寻找到了自认为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克林古拉教授,并拜他为师。老师留给铃木的音乐作业很难,每天需要拼命练习5个小时才行。有时候,铃木觉得那简直像一堵巨大的墙壁阻挡着自己。
    就这样,不知练习了多少时间,但仍旧没有一点进展。于是,铃木的心情变得越发沉重起来。
    有一天,铃木在柏林交响管弦乐团音乐室里聆听了著名演奏家的精彩演奏之后返回家,他有气无力地、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多么悲痛的生活啊!明明知道自己无能,却每天还在努力练习。这种努力又有什么价值呢?自己没有那种潜在的才能,难道不应该重新估价一下自己吗?”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特别是一心追求艺术的人们更有这种体验。当把前辈的伟大作品中所显示的巨大才能与自己相比时,更是沮丧至极:“人家的才能是天生的。”这种想法往往更容易引起自己的悲观和失望。很多年轻人甚至因自己无能而绝望,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如果这些年轻人知道“自己无能,就应创造才能”这一道理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悲叹自己无能了,反而会为掌握能力至死不断地努力。这种努力虽然很艰苦,但却充满了希望。只要这种努力的方向正确,他的能力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当时,铃木离开日本的目的不是当一名演奏家,而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他想知道人间创造的艺术秘密即“什么是艺术”。他对自己的演奏能力虽感到绝望,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促使他产生了对艺术秘密追求的强烈欲望。
    铃木想,尽管自己无能,但为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艺术方面,不能怕慢,要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决不后退。这种追求艺术的坚定决心,使他从极度的绝望中解脱出来了。也正是这种不急不躁,永不停息,坚持不懈地向前进的精神,使铃木的能力不断的提高,并让他认识到因为“自己无能”而苦恼和悲伤是多么无价值和愚蠢!
    所以,铃木说:“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但能力的大小与教育的方法有关,不管谁都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但其能力大小则与自己努力正确与否有关。”
    改正评价孩子的方式
    因为孩子们对只从表面进行评价的培养方法是抵触的。所以,父母应该注意改正仅从表面评价的方式,否则容易助长孩子们的反抗心理。
    很多父母这样说:“现在努力做事的孩子很少。”这话让人难以置信。铃木认为,没有培养好孩子的父母首先不要发牢骚,应该分析一下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原因。
    从孩子“失去兴趣”这一角度认真分析就可明白其原因。这并不是孩子们不努力,而是对假装积极的那套表面的做法失去了兴趣,你能说他们怪癖吗?相反,孩子们比起那些表面积极的人们要强得多。
    今天这个时代,任何一件事情,成年人都是从表面上进行评价。孩子们失去兴趣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表面评价的无意识的反抗。
    另一个要考虑的是,孩子们做事“想做得轻松愉快”,而那种表面的紧张状态并不表明轻松愉快,反而会给他们带来一种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感觉。
    因为孩子们对只从表面进行评价的培养方法是抵触的。所以,父母应该注意改正仅从表面评价的方式,否则容易助长孩子们的反抗心理。
    孩子们这种反抗心理的具体表现是:不活泼、不积极主动、做事不认真等等。换句话说,家长总是从表面上进行评价,这是导致孩子们失去兴趣的最根本的原因。
    父母应该知道,如果通过分数、偏差值等表面数字评价孩子好坏的倾向越严重,那么,孩子的败兴心理就会越强,到最后就会变成一个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干劲的孩子。所以,父母应该改变自己评价孩子的方式了,要知道,加强培养孩子心灵的才能教育是如此的重要!
    在游戏中学习
    真正的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是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而是以“喜欢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能力。
    铃木认为,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玩游戏,所以,父母应该选择孩子喜欢的游戏,通过反复练习,让孩子来增长能力,这是才能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很多人感觉,游戏似乎与“教育”这个词没有多大联系,一提到教育,人们往往认为是让孩子做些不太喜欢的事。实际上,真正的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是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